记者近日在苏南农村调查发现,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,有不少竟然在“晒太阳”。
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基层工作者坦言,他们常常是听说有领导要来看设施,就赶紧打电话到村里去:“快把电闸推上去!”
与城市不同,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,这给生活污水的处理带来很大困难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过,“千家万户分散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,是当下农村环保面临的首要难题。”
攻坚克难,江苏走在全国前列。省太湖办资深专家史振华向记者介绍,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,江苏开始率先探索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。这些年来,我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,在太湖流域建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580多处,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微动力分散式处理设施。
但是,这些治污设施由谁来负责运行,运营管理的费用又由谁来承担,却存在大量的盲区。省太湖办规划处处长朱乐先以“三缺”来形容不少地方的现状,即责任主体缺失、维护资金缺乏、管理规章缺少。
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我省太湖流域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基本都是由政府投资、环保公司建设,但运营方式五花八门,有的交给第三方,有的交给村里,有的交给建设单位。这几种方式各有利弊,但从实践看,建管结合加上政府的有效监管,是一种效果相对较好的方式。
近年来,武进区在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上尝试过多种道路,“弯路走了不少”。据分管该项工作的区农业局周明科长介绍,2007年,武进建起25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,交给村里管,但村里根本不懂技术、工艺;2008年,通过招投标,把所有65个点打包给一家环保公司,政府承担管理费、电费,却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。“建设单位对关键技术保密,管理单位根本搞不清楚,出了问题还互相推诿。”而且,由于政府监督力量有限,公司为省电费时常停运。2009年,武进再次改革运行方式,实行“谁建设谁管护”,同时将电费从打包费中剔除,改为根据电表报账支付。
武进明确,管护费用按每个点一年一万元计算,由区财政拨付给农业局,农业局根据考核情况下拨到企业。区、镇、企业建立三级管护队伍,并在设施点上公开姓名手机。镇级监管员发现一次问题,扣企业200元,其中100元返还监管员;区级发现问题一次,扣企业1000元,同步扣镇级监管员200元。
目前,武进一共有6家公司在从事“建管合一”。常州绿顺环境科技公司本是一家上海公司,参与“建管合一”后,他们已全面实现本地化,负责人朱希勤也将家从上海搬到了武进。“本来只管建,建完就走人,现在要管护,必须有本地化的队伍才能保证效果。”
武进目前的机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。常州“水中天”公司负责人陶勤锋向记者反映,“武进按一个点补一万元,但是污水处理点有大有小,小的处理100户,大的要处理三五千户,都按一个标准给钱不合理。”他表示,他在武进运行的60个点都是大点,因此2012全年倒贴了四五万元。
电费,则是另一个挠头的问题。武进规定由区财政按大点一万、小点5000元补贴电费,如有缺口由镇村解决,但是镇村能不能补到位就难说了。
如何破解农村污水处理设施“晒太阳”?除了需要继续探索改进运行机制外,基层还有两个呼声较为强烈:一,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要量力而行,不宜盲目追求数字增长;二,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电费占到总费用的近一半,目前9毛多一度的“工业电价”让基层包袱较重,建议能按“农用电价”计算